2005年1月4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世相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前年工资欠到今 民工无奈求本报
本报记者 徐晓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拿钱回家?”在杭州做粉刷工的付国生和吴刚说,“去年的工资我们现在都还没有拿到。”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家庭满怀喜悦入住新居,但这群衣衫不整的民工身影同杭州这个繁华喧闹的城市形成了鲜明反差。
    12月31日,2004年的最后一天,记者来到杭州石桥一个建筑工地,付国生和吴刚就在这里打工。出租车在工地外面就停了下来,司机说:“这么差的路,会把车子底盘硌坏的。”记者就在“这么差”的路上步行10多分钟后,才见到了老付和小吴。
  “记者同志,外面冷,到我们房间里去坐坐。”小吴今年才20刚出头,穿着一件皱巴巴的运动服,没有棉袄,在北风中冻得鼻尖通红。走进阴暗的工房,十来平方米的房间里挤住着10多个人,并排列着7张上下铺,每张床上都只有一床垫被和一床薄薄的盖被。老付指着他的床让记者坐:“这个被子还是从老乡那里借来的,实在太冷。”记者环顾四周,门上玻璃已经破碎,用一张草席挡着风,而正对着门的窗户,几乎只剩了个窗框。
  “我朋友经常看你们《浙江法制报》,知道你们经常帮助我们,是他叫我向你们反映问题的。”老付对记者说:“我们去年在下沙打工,工程是我们老乡接来的,2003年10月份就已经完工,可是我们的工资到现在都没有拿到,老乡说是杭州建工集团没有给他清算,所以才没钱发给我们。”老付当时在那个工地做粉刷工,到10月份为止,干了70多天,按当时说好的价格一共要支付给他3250元工资,而小吴比老付早些天开工,他该拿到3500元。老付告诉记者,他们一起干活没拿到钱的有10多个人。
  老付无奈地说:“我们倒不在意工资拖那么几个月,最担心的是工程竣工后,钱能否发下来。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了,钱都没拿到,心里实在没底了。”
  记者拨打了杭州建工集团的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
  《浙江省企业工资支付管理办法》规定:无论是何原因,若劳动者工资出现拖欠,建设工程承包商必须先行垫付。办法还规定,承接工程的建筑企业在发包、转包时,必须监督民工工资发放到位。当记者问及如果再拿不到钱的情况,是否会请求法律援助时,老付表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